On the Road to To Infinity

On the Road to To Infinity

如果在貓空,一個讀者

科技

【程式筆記】Linux Cron Python Code 無法正常運作

最近在練習寫一些小型 side project,放在 Linode 上面運作。 自從 ChatGPT 問世之後,就花比較多時間透過 ChatGPT 寫 Code。畢竟我本來想要寫 Code 的主要因素,就是希望能寫一些自己喜歡、也覺得有意義的線上服務,寫程式本身不算我特別熱愛的事物。 不過才剛開始寫第一個 side project 就遇到問題。花了一點時間解開問題,也把找到的解方寫下來。一方面覺得未來說不定還會用到,二方面如果有遇到相同狀況的人,也說不定能透過這篇文章找到解答。(三方面,這也會成為 ChatGPT-8 之類拿來訓練的資料?) 我遇到的問題是這樣:我的服務放在 Linux Debian 11 的虛擬伺服器上,我想要用 Linux 的 Cron 功能,幫我每個小時執行一次我的 Python Script。這個 Script 會利用 Selenium
2 min read
臥斧小說《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歌單
閱讀

臥斧小說《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歌單

臥斧的新小說《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太想知道劇情會怎麼發展。 小說推推,尤其推薦給喜歡緊湊縝密推理情節的讀者。也一直都很喜歡臥斧在小說場景塑造的同時,也會帶入台灣的社會議題於其中。 當然臥斧的小說少不了的元素就是音樂。 這本小說的所有章節篇名都取自某首歌的歌詞。於是把篇名裡面所提到的十二首歌(含 Readmoo 獨家內容的〈雷道〉)整理成一份播放清單,給跟我一樣邊讀就想邊聽歌的讀者。 Apple Music 的使用者,歌單由此進 KKBOX 的使用者,歌單由此進 附上延伸閱讀: 從地圖砲「男人就是種愚蠢的生物」想到的事 郭哥摘文讓俺想到的是,假若將「愚蠢」視為某種與智力相關的評量,那麼男人肯定不見得個個都智力低落,可是假若將「愚蠢」想得廣義一點,視為「容易做出不對的事但不見得有所自知」這類行為,那麼雖然男人不見得每個都會有這類行為,但卻比較有可能做出這類行為。 ⋯⋯ 俺會繼續努力不犯蠢。 如果擁有超能
2 min read
2023 Kings of Convenience 演唱會
音樂

2023 Kings of Convenience 演唱會

Love is pain and suffering. Love can be a lonely thing. Once you’ve known that magic, who can live without it? 高中時期, W 燒給我的那張光碟,讓我從此和搖滾結下不解之緣。而收錄在當時那張光碟裡的眾多樂手樂團當中,Kings of Convenience 是少數在我生命裡留下來的。 很常會在心煩意躁拿出來聽,在 Erlend 和 Eirik 安撫人心的歌聲、舒服的雙吉他旋律、以及頗有同感的歌詞中,獲得些許寧靜以及安慰。 所以在知道他們睽違 12 年將重回臺北演出時,我就馬上買票,而且很期待這場演出。看完之後,直接重新圈粉。 Failure is the
2 min read
台灣攜帶酒類入關,申報稅金計算機
科技

台灣攜帶酒類入關,申報稅金計算機

廢話不多說,這是帶超過免稅額度(一公升)的酒回台灣,用來計算申報稅金的計算機。 若使用上有遇到任何問題,或是有發現計算錯誤的地方,歡迎來信 [email protected] (估算金額僅供參考,實際繳納稅金仍以現場為準) 下面是開發談。 今年春節去了一趟日本九州,遇到了我清酒的初戀——佐賀富久千代酒造的「鍋島」山田錦大吟釀。我之前不知道,原來好喝的清酒可以是這樣風味豐富! 回到台灣之後,就開始找在台北可以喝清酒的地方(但第一家去喝的,是在高雄鹽埕的很讚的清酒吧「屋物清酒」)、讀了幾本關於清酒知識的書。也理解到台灣的清酒賣那麼貴的背後原因(清酒的保存環境很講究需要全程冷藏、清酒的關稅高達 20% 等)。 也就興起下次去日本玩的話,要多帶一點清酒回來的念頭:雖然保存運輸環境不能盡善盡美,帶回台灣後不可能喝到這瓶酒最好的狀態,但價差真的差太多⋯⋯1 不過,在過去出國旅行帶酒回來,都會維持在一人一公升的免稅額度。但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想說要來查一下,若在入境海關要報關酒類的話,到底要被收多少稅金,至少有個心理
4 min read
搬運工

如何在 Mac 把 Safari(還有 Chrome & Firefox)的網頁內容存進 Obsidian?

最近開始試著用 Obsidian 做為各類知識內容的存放地點,然後就覺得若可以直接將網頁上讀到的不錯內容抓進去 Obsidian 的話,會便利許多。1 過去在使用 Evernote 的時候,就有像是 Web Clipper 這類瀏覽器工具。但我看了 Obsidian 的討論串發現,好像 Mac 內建的瀏覽器 Safari 並不存在這樣的工具,而是得用另外的方式繞過去。 翻了一下,好像中文世界沒有相關討論。就想說想寫一篇文章把我找到的解方整理,幫助未來跟我一樣有類似需求的朋友。 我目前找到的解法是由 Stephan Ango 這名網友所開發的《Obsidian Web Clipper》。其實這做法似乎不僅限於 Safari,根據開發者的說法,Chrome、Firefox 跟手機版瀏覽器也都試用。 使用步驟如下: 1. 先在 Safari 裡面建立一個書籤。我目前找不到方式讓 Safari 可以直接憑空用網址產出書籤,所以可能要隨便找一個網站,
3 min read
About VR(2022)
科技

About VR(2022)

本文記錄了我在經過比較密集體驗 VR 作品的這段期間,對這項技術的雜感、觀察與想像。 自己對於 VR 這項技術一直都蠻感興趣的。但是對於它到底能如何被應用,一直都充滿好奇與懷疑。目前,當然已存在不少消費型的 VR 裝置,如 Meta 的 Oculus、HTC 的 Vive,以及 Sony 的 Playstation VR 等;當然除了硬體之外,也有各式各樣的 VR 作品(主流是敘事影像跟互動式遊戲)。可惜一直少有機會去親身體驗 VR 的應用,只能光憑相關文章與影像去想像;過去,有個物理上的因素是習慣戴眼鏡,但在今年開始戴隱形眼鏡之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發現新大陸的感覺。還有另一個物理上的限制就是,沒錢買。(或更深一層的:不想花錢買。因為不知道買來能做什麼。) 剛好前段時間,我在台北松菸舉辦的「TCCF 創意內容大會」
14 min read
2022 台灣地方期中選舉雜談
人生

2022 台灣地方期中選舉雜談

覺得把一些雜感寫下來,兩年後(2024總統大選)或四年後(2026地方選舉)再回來看,說不定會很有意思。 以下主要是我的想法+同溫層社群的觀察+家中的政治討論。 說到家中的政治討論,我自己覺得我家算是某種典型的台北市中產階級的投票模式:我——中間偏綠的腦力密集勞工、家父——泛藍支持者,白領勞工、家母——偏藍的中間選民,家庭主婦&兩個對選舉較不關心的弟弟。然後我們住在一直很藍的文山區。 我們大概四年前開始,就可以蠻平心靜氣地交換政治觀點。所以比起同溫層的回聲效應,會覺得比較能掌握大環境的選舉動態。我們仨今年也剛好分別投給台北市的三個主要候選人。另外,一個弟弟有投票,一個出去玩了。 但畢竟我沒有真的投入選舉,也沒有政治人脈,純粹就是一個台北人在電腦前面掌握選情。我大多數關於台灣選舉的知識,是約莫十年前,姚人多的「社會學導論」跟「台灣民主化」課上學到的。之後就是個人體驗。 背景交代完成。以下雜談。 1. 選前若看推特,你還以為民進黨要大獲全勝了。 * 從外部看來,寒蟬效應加上沉默螺旋,讓民進黨&
13 min read
音樂

About Hallelujah:《李歐納柯恩的生命旅程》觀後感&小故事

今年金馬看了一部 Leonard Cohen 的紀錄片《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中文片名是:《李歐納柯恩的生命旅程》,發現串流已經有上了。)片子本身普普,但對於一個很晚才認識柯恩的樂迷來說,透過這部片,還是對他有更深的認識。 但裡面有談到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我覺得蠻值得分享的。 先請各位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聽到〈Hallelujah〉這首歌,是誰唱的呢?我自己是在美國歌手 Jeff Buckley 的《Grace》這片經典專輯裡聽到的。而且我是直到很後來才知道這是一首翻唱歌曲。因為 Buckley 詮釋的〈Hallelujah〉,跟整片專輯那種性感、悲嘆、狂野的基調非常相符。(這片專輯很推) 看了紀錄片才知道,其實不少人都跟我一樣,第一次聽到〈Hallelujah〉都是 Buckley 的版本。紀錄片談到會有這種現象,有個很大的因素是收錄〈Hallelujah〉
3 min read
提升Podcast節目付費訂閱用戶,Apple提供的五項洞見[2022/10]
podcasts

提升Podcast節目付費訂閱用戶,Apple提供的五項洞見[2022/10]

原文連結:https://podcasters.apple.com/support/4632-five-insights-to-help-grow-your-subscription 以下是全文直譯。 在 2022 年 1 月,我們發布過五項洞見,希望幫助像您這樣的創作者在 Apple Podcasts 上推出節目和增加訂閱。當時我們的小祕訣包括:為您的最大型的節目啟動訂閱服務、利用附加內容(extra content)和搶先體驗(early access)將聽眾轉換為訂閱者、和定期發布訂閱內容。 我們在發表了幾個新的訂閱功能,並看到 Podcaster 們推出了數千個提供訂閱者專屬權益的節目和頻道之後,我們收集到更多的洞見來幫助您進一步增加訂閱量。 1.免費試聽把聽眾轉變為訂閱者。 聽眾希望在訂閱之前先體驗您的訂閱者專屬權益。當您提供免費試用時,您增加 2.5 倍的機會,將免費聽眾轉變為付費訂閱者。 您可以選擇和更改免費試用期限的長度,可以短至三天,長至一整年。常見的試用期為 7 天。當您提供免費試用時,請
3 min read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the space
人生

2022/04 回顧

五月上旬因為綜合因素陷入今年首次的大低潮,導致積累很多待辦事項一直做不完,然後就持續低潮。決定先來把四月回顧寫完,至少了結一件事。 閱讀 2022 年 04 月讀了 8 本書:《開口就說對話》、《你唯一需要的投資指南》、《雖然血淚,我還是喜歡翻譯》、《FBI 談判協商術》、《生時間:高效率時間管理術》、《夢中的橄欖樹》、《夢的化石》、《控告婚姻》。 這個月看了比較多關於談判的書。越來越覺得溝通很重要,希望看完這些書能有些進步。還是希望多增加閱讀的比例。(不一定是數量,現在越覺得閱讀是重質不重量,但大量閱讀絕對還是很有幫助。) 電影 2022 年 04 月看了 11 部電影:《尋秘街拍客》、《異星入境》、《飛向太空》、《考萊塢之命運迴圈》、《我的舅舅》、《巴西》、《拿破崙炸藥》、《遊戲時間》、《我的人生不同步》、《貝禮一家》、《玩命再劫》 有一半以上是在金馬奇幻影展期間看的,所以也寫了一篇〈
7 min read
Sigur Rós - Hoppípolla:Soundtrack of Yu #1
音樂

Sigur Rós - Hoppípolla:Soundtrack of Yu #1

過去整整十年,我一直迴避播冰島樂團 Sigur Rós 的〈Hoppípolla〉,甚至連 Sigur Rós 的歌我都很少再聽。直到前幾天參加大學畢業十年後的系友會,在返家的路上突然覺得:「是時候再聽這首歌了。」於是,那熟悉的鋼琴旋律、振奮人心的鼓聲與主唱 Jónsi 精靈般的歌聲又重返我的腦海。 十年前開始不聽這首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我心中,這首歌實在承載了太多的記憶與感觸。〈Hoppípolla〉就恍如時光機般,能把我帶回十年前在清華念大學的最後時光,尤其是 2011 年下半年,因為畢業公演《仲夏夜之夢》與許多人至今結下的不解之緣。 這首歌是這齣劇最後一場戲的配樂,也是導演我私心偷渡愛團的成果。《仲夏夜之夢》最後一場戲是穿梭人界與仙界的精靈 Puck 的獨白。當這齣劇越導到後面,我越覺得 Puck 才是這齣劇的真正主角,因為若沒有祂的「亂點鴛鴦譜」,這整齣劇的種種都不會發生;而我自己也偏好這角色所帶給觀眾的靈動與活潑的感受。 這場戲其實很有意思,因為莎士比亞刻意打破第四道牆,讓 Puck跟觀眾直接對話。也因為如此,
4 min read
2022 金馬奇幻影展短感:我的舅舅、飛向太空、巴西、遊戲時間及其他
電影

2022 金馬奇幻影展短感:我的舅舅、飛向太空、巴西、遊戲時間及其他

睽違將近十年重返金馬奇幻影展的行列。上一次看奇幻影展沒記錯是我還在清大唸書的時候,在新竹影博館看的。 今年主力放在那些比較經典的老片,尤其是科幻片。最近電影看得比較多,就越來越覺得要把握能在大螢幕看到經典電影的機會。 不過,今年還記錯開賣時間,所以一開始好幾部想看的片都沒有買到(尤其是《飛向太空》)。但後來可能因為疫情變得嚴重的緣故陸續有人退票,我也時不時想到就去碰個運氣,到最後想看的幾乎都有看到。也算是運氣不錯。最後看了七部電影。 以下簡單分享看完後電影後的小感: 飛向太空(1972) 這部是看到今年片單時最想看的電影(沒有之一)。主要是過去讀小說原著《索拉力星》時就很印象深刻,因此很想看看塔可夫斯基這部也被列為影史經典的電影。結果後來幸運撿到有人退票,但是在泰坦廳第一排,整場都是抬著頭在看。 (而且工作人員喊:「飛向太空的觀眾請往這邊請。」有一種奇異感受。) 畫面非常詩意的一部電影,在特效仍不盛行的年代,場景冰冷的機械感,以及索拉力星湖面的塑造非常有意思。這部片/小說對於「何以為人」的哲學命題討論,我覺得
8 min read
2022/03 回顧
人生

2022/03 回顧

這個部落格就整整荒廢了一個月,上一篇文章竟然是 2022/02 的回顧。這個月更為忙亂一些,但在年度計畫上有個大進展。以下照慣例,流水帳。 閱讀 2022 年 03 月讀了 11 本書:《快樂鬧學去》、《排名詭計》、《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面對肥胖的真相》、《聲入 Spotify》、《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編輯這一行》、《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Brain Maker)、《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女人與女孩的原罪》。 好像沒有做到上個月預計讀比較多商業理財書。倒是讀了一些健康相關的書,也因而調整飲食上的策略。 電影 2022 年
6 min read
2022/02 回顧
人生

2022/02 回顧

二月底三月初,有點密集地跟醫生打交道:先是二二八連假急性腸胃炎倒在床上兩天,也去看皮膚科跟耳鼻喉科解決一些不嚴重但長期困擾的問題。 認真開始記錄生活進展之後,再次深刻體會,人生的前進往往是許多微小而不起眼的事情累積而成的,難以一蹴而成。然後,時間真的好少,想做的事情好多。 一樣,下方流水帳。 閱讀 2022 年 02 月讀了 9 本書:《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緣起不滅》、《關於女兒》、《月經不平等》、《裙底下的劇場》、《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撒哈拉歲月》、《上游思維》、《稻草人的微笑》。 閱讀這個月少了。而且文學類偏高。主要是開始專心學寫程式之後,原本拿來閱讀的時間,很大一部分都挪給寫程式了。目前的調整方式是,每天固定一個時段,閱讀文學與非文學的書籍。看下個月能不能有比較好的進展。 真的是困在國內太久了,因緣巧合下又重新看起了三毛。上次閱讀應該是小學泡在圖書館的時候。最深刻的是讀到三毛書中記錄人情冷暖的環節,是過去為異國情調吸引的我較沒注意到的。 另外,三月預計會安排多一點時間
6 min read
《時代革命》:給未來的一封血書
電影

《時代革命》:給未來的一封血書

我不曾深愛過香港 一直以來,對於香港,我都沒有我輩中人那般帶著濃烈的情感。 影響我輩中人的香港電影我看得少(看最多片的導演可能是王家衛)。 粵語歌曲也不怎麼聽(但張學友的華語歌是我的歌唱啟蒙)。 香港人寫的書算看得多,但多數的故事都不發生在香港:金庸古龍的小說,發生在過去;倪匡的小說則在平行宇宙或未來。後來也零星閱讀馬家輝、陳冠中、梁文道⋯⋯(但「香港作家」到底如何定義?) 在台灣時,沒有特愛吃香港食物;不算轉機的話,只去過兩次香港,一次是 2010 年搵豆油式的一日來回,另一次是 2018 年跟著對香港熟門熟路的前同事們,一起去香港四天三夜。在那四天裡,好像對於大家為何如此著迷於這座島嶼城市有些理解。 也幸好那次有去。 彼時的香港,已是 2014 年雨傘運動後的香港。而隔年,2019 年,反送中運動爆發,極權政府的壓迫,逼得香港人多次上街或和平、或武力反抗,也見身旁許多關心政治的友人,不時會趁著週末飛往香港表達支持(台北-香港生活圈、台北-東京生活圈的日子,恍如隔世)。 而我則較常在香港人上街
10 min read
搬運工

【讀報】為什麼遊戲玩家跟音樂粉絲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不同?

原文連結:Why gamers hate crypto, and music fans don’t by Casey Newton 今早看到這篇文章, Itch.io 這間獨立遊戲下載平台,在官方推特評論 NFT 是「一場騙局,如果你認為它們對於壓搾創作者、金融詐欺、破壞地球環境以外有任何合法用處的話,那麼我們希望你重新評估一下你的人生選擇。」 之前也讀到文章提到,遊戲玩家、開發者對於 NFT 的興趣缺缺,也讓許多遊戲發行商對於 NFT 望之卻步。 遊戲公司畢竟是最有潛力發行 NFT 的產業之一(本來就存在於虛擬網路世界、虛擬寶物的概念與 NFT 相近、有眾多視覺面向的 IP⋯⋯),但為何遊戲玩家與開發商,卻是對於 NFT 有最大反彈的族群之一。 以下讀報是獨立科技媒體人 Casey Newton 的文章〈
5 min read
搬運工

【讀報】微軟 CEO 納德拉談Metaverse(元宇宙)

原始新聞連結:Satya Nadella: ‘Being great at game building gives us permission to build the next internet’ 以 750 億美元併購動視暴雪之後,微軟成為世界第三大遊戲公司:第一是騰訊,第二是索尼。 購買遊戲公司,邁向Metaverse 。 SN:過去在微軟思考三件事情:為寫程式的人打造工具、為提升個人與組織生產力的人打造工具、開發遊戲。我們現在加入的第四項思考,是成為一間打造企業經營基礎建設與商務應用程式的公司。 SN:什麼是Metaverse?就是在創造遊戲。是把人事物放到物理引擎裡,並讓這些人事物在當中相關聯⋯⋯微軟想做的事是讓遊戲創造更為民主。 (就是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s) 一間公司很會做遊戲,就能在下一個平台、下一個網路世界繼續稱霸:一種具現化的存在(the embodied presence)。意思是說,過去我們在玩遊戲,
2 min read
拍謝少年『夢夢夢』沈醉式演唱會線上版 心得
人生

拍謝少年『夢夢夢』沈醉式演唱會線上版 心得

拍謝少年一直是我個人很愛的台灣樂團之一,從第一張專輯《海口味》聽到最新的《歹勢好勢》,會覺得他們無論在歌曲內容深度、演奏技巧與編曲等等、台語的詞曲發音與咬合各環節,都有著很明顯的進步。看到台灣越來越多人喜歡他們,也覺得很開心(但現場票變得好難買。) 2021 年 12 月的時候,看到拍謝少年釋出要舉辦線上演唱會的消息,雖然當時的我對於「線上演唱會」到底能怎麼呈現有不少的遲疑與好奇,但還是基於一種腦粉心態買了演唱會的票加衣服與海報的套組。並且滿心期待 2 月 4 日的到來。 而拍謝少年果然沒讓我失望。無論是視覺與成音,我都覺得有值回票價,甚至超乎我預期的演出成果。 整場『夢夢夢』演唱會以九首歌組成,分成「清醒夢」、「踅神夢」跟「落眠夢」三個部分,並在三個不同的場景演出。(海邊、海邊的小鎮籃球場與室內的劇場)原本專輯中合作的音樂人柯仁堅(濁水溪公社)、陳惠婷(Tizzy Bac)與余佩珍則分別在三個部分出演。演出曲序基本上跟的《歹勢好勢》
6 min read
2022/01 回顧
人生

2022/01 回顧

每個月的最初稍微回顧一下過去一個月,讀了哪些書、看了哪些電影,或者做了什麼特別值得分享與記錄的事情。也追蹤一下年度計畫的進度。(流水帳警告) 封面首圖的形式還在嘗試中。先抄一段這個月看到、讀到印象深刻的句子。這月最喜歡的還是《千年女優》,但已經放到網站的其他地方用,就不重複出現。首圖文字來自於電影《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 閱讀 從去年底開始,就有意識地針對特定主題密集閱讀(但當然還是會讀點非主題的。)從十二月底到目前為止的閱讀主題是「女性主義/性別歧視/厭女」,不過,中間有稍微讀了一批討論「依附理論」的書,但最經典的三本大部頭的著作,可能會等認真研究時再去讀。 2022 年 1 月讀了共 10 本書,粗體的代表個人推薦閱讀:《依附》、《孤獨的冷漠》、《大腦依戀障礙》、《女性主義》、《致賢南哥》、《他人》、《不只是厭女》(這本書很尷尬,書本身是非常有啟發性的,但是中文翻譯本實在是糟到不行)、《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5 min read
2022年度計畫
人生

2022年度計畫

2021 年充滿震盪,無論是世界或自己:第三本譯作出版、投入美股主動投資(歷經上沖下洗)、開始嘗試各種副業、年底提離職決定挑戰未知、開始頻繁運動⋯⋯ 於是覺得該為自己設定 2022 年的年度目標,但只定有些許跳脫舒適圈、在自己掌握範圍內、且有小目標可以逐步執行的。 今年的 motto,因為是 2022 年,有三個 2,一個 0,所以我有點假掰的設定為:「做 75%的清教徒,25%的異教徒。」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選擇降到最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留給具有開創性、創造性的事物上。  2022 年的六個目標: 1.開車環島 2.鍛鍊出健康的身體,並讓自己變得更好看 3.完成至少兩個程式類的 side project 4.能用吉他至少彈唱 Travis 的 Closer 5.
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