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把一些雜感寫下來,兩年後(2024總統大選)或四年後(2026地方選舉)再回來看,說不定會很有意思。
以下主要是我的想法+同溫層社群的觀察+家中的政治討論。
說到家中的政治討論,我自己覺得我家算是某種典型的台北市中產階級的投票模式:我——中間偏綠的腦力密集勞工、家父——泛藍支持者,白領勞工、家母——偏藍的中間選民,家庭主婦&兩個對選舉較不關心的弟弟。然後我們住在一直很藍的文山區。
我們大概四年前開始,就可以蠻平心靜氣地交換政治觀點。所以比起同溫層的回聲效應,會覺得比較能掌握大環境的選舉動態。我們仨今年也剛好分別投給台北市的三個主要候選人。另外,一個弟弟有投票,一個出去玩了。
但畢竟我沒有真的投入選舉,也沒有政治人脈,純粹就是一個台北人在電腦前面掌握選情。我大多數關於台灣選舉的知識,是約莫十年前,姚人多的「社會學導論」跟「台灣民主化」課上學到的。之後就是個人體驗。
背景交代完成。以下雜談。
1. 選前若看推特,你還以為民進黨要大獲全勝了。
* 從外部看來,寒蟬效應加上沉默螺旋,讓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