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電影

《時代革命》:給未來的一封血書

我不曾深愛過香港

一直以來,對於香港,我都沒有我輩中人那般帶著濃烈的情感。

影響我輩中人的香港電影我看得少(看最多片的導演可能是王家衛)。

粵語歌曲也不怎麼聽(但張學友的華語歌是我的歌唱啟蒙)。

香港人寫的書算看得多,但多數的故事都不發生在香港:金庸古龍的小說,發生在過去;倪匡的小說則在平行宇宙或未來。後來也零星閱讀馬家輝、陳冠中、梁文道⋯⋯(但「香港作家」到底如何定義?)

在台灣時,沒有特愛吃香港食物;不算轉機的話,只去過兩次香港,一次是 2010 年搵豆油式的一日來回,另一次是 2018 年跟著對香港熟門熟路的前同事們,一起去香港四天三夜。在那四天裡,好像對於大家為何如此著迷於這座島嶼城市有些理解。

也幸好那次有去。

彼時的香港,已是 2014 年雨傘運動後的香港。而隔年,2019 年,反送中運動爆發,極權政府的壓迫,逼得香港人多次上街或和平、或武力反抗,也見身旁許多關心政治的友人,不時會趁著週末飛往香港表達支持(台北-香港生活圈、台北-東京生活圈的日子,恍如隔世)。

而我則較常在香港人上街頭之際,特別是夜深人靜和平示威結束,運動的「武勇派」開始水一般地在香港街頭,與裝備齊全的警察對抗(或殘忍地說,挨打)時,透過各路網路直播,聽著催淚彈的發射聲、各方人馬的喧嘩粵語從耳機傳出,焦急地關心每一刻的發展。

其實在內心深處知道,我看與不看,其實都無法影響結果;而每回抗爭的結局,也無啥懸念:畢竟,對抗的是一意孤行的極權政府,人民的意志再怎麼堅定或強大,肉身仍是難以拚搏。

(當然後續許多事件所顯示出,香港警方、香港政府、中共政權的無下限,也是讓人開了眼界。)

我原本樂觀地以為,2019 年底香港區議會選舉,民主派的大勝能改變什麼。但轉眼兩年過去,極權政府似乎沒有打算做出改變,而是持續踐踏香港人民對於民主自由的期望;而疫情,也讓世界各國的目光轉向各自的國內。

這段時間,時有聽聞朋友的香港朋友輾轉來台找工作;在社群媒體上,當然持續關注香港時下議題。當黎智英、黃之鋒等人因「香港國安法」被捕,也是感到義憤填膺。

但我好像就又回到 2018 年前的那個,對香港沒有特別強烈感覺的台灣人。但差異在於,過去是因為沒有連結而沒有感覺;但此時,我覺得是因為帶著強烈的無力感,所以壓抑著感覺。

我看與不看,到底有何差別?

所以,《時代革命》這部關於香港反送中的紀錄片,在 2022 年 2 月上台灣院線之初,我原本是沒有太強烈意願去看的。我覺得朋友ㄌ在社群媒體的發文說得十分精準,偷來用一下:

等開場的心情根本是即將搭大怒神的感覺,好想尖叫逃走說我不要看了,然後又要動用意志力逼自己坐在這裡。

我那時的心態是,既然都知道這是趟大怒神,不喜歡大怒神的我,為何要搭?我有點不想把已經逃避、沉澱的情緒重新翻攪。而且,難道真的有越多人進了電影院看這部片,香港的政治環境就會變好嗎?

更何況,這是部在我同溫層內頻繁折射到臉書演算法都該祖一下的紀錄片;但就「知識傳播的意義上」,我的同溫層真的需要看這部片嗎?真正該看的台灣人,根本就不會去看吧。

題外話,我時常戒備著那種直線地、廉價地將消費視為表態,加個 hashtag 就等同政治參與的行為。尤其在《時代革命》這類的議題上,我更加戒備森嚴,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過度濫情,理直氣壯地踩在某種道德高度上。

但後來,我還是去看了,抱持著以上的自問自答去看。

也幸好,我有去看。

在觀影的當下,情緒沒有到很強烈的波動。但是看完電影之後,我知道身體中有著很高濃度的情緒(多半是憤怒),所以逼著自己從華山光點電影院一路走到大安森林公園旁的總圖借了幾本香港的書,然後才搭捷運回家。

以及決定寫篇文章。

關於紀錄片本身,在宏觀的層面,我其實頗贊同 Tzara Lin 在〈《時代革命》:懶人包、大補帖與贖罪券〉的說法:

就我看來,《時代革命》就是一部單純記錄整整兩年的香港公民運動經過,除此之外,導演並無更多主觀意見或創作企圖的紀錄片。換言之,它就是一部按照反送中運動期間各大小衝突事件的發生年表時間軸,儼然是將維基百科條目內容影像化的紀錄片。

也就是對本來就關心「反送中」議題的人而言,紀錄片本身對於議題本身,其實沒有什麼新的觀點或資料。

而我覺得這部片值得一看的原因,是偏微觀的層面:在運動現場的躁動、混亂、絕望與勇氣;以及在運動現場的背後,攝影團隊所貼身拍攝的「手足」們,在反送中一連串的事件當下,以及事後的情緒與感受。

剛好在看完紀錄片的隔天,讀到北野武在評論 311 東日本大地震的一段話:

人の命は、2万分の1でも8万分の1でもない。そうじゃなくて、そこには「1人が死んだ事件が2万件あった」ってことなんだよ。

大概翻譯是:「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子的,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在討論像是「反送中」,或者像是近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類宏觀議題時,我們偶爾會忘記,其實投身之中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個人。(然而,有時又不樂見社群媒體那種娛樂化,將個人悲喜劇無限上綱的形式。但只能說,這是人性。)

因此我覺得《時代革命》更像是在記錄數個香港人,是如何面對並投身在這場撼動生命經歷的社會運動。當然,這麼一說,或許會以人覺得,把這部紀錄片的格局給說小了。然而,我覺得將小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所思所想呈現出來,也是重要的。並不需要將萬事萬物都用概念化、抽象化的方式去表現。

或者說,會不會更是因為「反送中」的後續進展實在太過悲劇,於是在這些小人物所展現出的勇氣與光輝當中,我們才能再度找到人性的良善面?然後,繼續相信世界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縱使道路上崎嶇顛簸。

另外,更是因為這部紀錄片記錄了香港人在這場運動中的各種情緒。或許或許,若干年後,台灣人的後代,香港人的後代,全世界的後代,能夠還記得,有一群人為了民主與自由奮鬥過。雖然他們在當下看似以失敗收場,但也可能就是他們在此刻的抗爭,讓我們有著更好的未來。

就像是我大學時修「台灣民主化」這堂課之時,讀到二三十年前的黨外雜誌那樣。透過文字,仍能感覺到他們對於民主的滿腔熱血與嚮往。而他們的付出,正是我們在此刻能夠享受自由的原因之一。

就寫到這。大家有機會還是進電影院看一下這部電影吧。


放幾張去香港的照片

2018
2018
2018
2010

寫在最後,放不進文章脈絡裡,但我還是想講的是,我看紀錄片時的憤怒,多數來自於從香港警方與政府所感受到的「平庸之惡」。雖然這是已知的事實,但是片中的許多環節(包含那些我原本在社群媒體上,避看的那些聳動畫面)仍不斷提醒著我這件事。

為什麼在這樣的當下,為何還能如此相信體制?當然,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當下的體制共存共生,而抗爭者追求的,就是推倒目前運作中的體制。

但在上位的執政者如林鄭可以這麼想,但是在現場的警員們呢?當然,他們在運動中也承受到許多的身心壓力,我不相信部分警員們是沒有掙扎的。但最終仍然選擇站到人民的對立面,用強力水柱攻擊人民、用警棍暴打抗爭者的警察,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作為一個人,我好想知道。

希望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能夠有一些資料揭露這背後的故事,甚至是香港當局,或者是中共當局如何做決策的資料。但想當然耳,這個解答不會是在如此貼近的時刻,能夠得到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