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人生

2022 台灣地方期中選舉雜談

覺得把一些雜感寫下來,兩年後(2024總統大選)或四年後(2026地方選舉)再回來看,說不定會很有意思。

覺得把一些雜感寫下來,兩年後(2024總統大選)或四年後(2026地方選舉)再回來看,說不定會很有意思。

以下主要是我的想法+同溫層社群的觀察+家中的政治討論。

說到家中的政治討論,我自己覺得我家算是某種典型的台北市中產階級的投票模式:我——中間偏綠的腦力密集勞工、家父——泛藍支持者,白領勞工、家母——偏藍的中間選民,家庭主婦&兩個對選舉較不關心的弟弟。然後我們住在一直很藍的文山區。

我們大概四年前開始,就可以蠻平心靜氣地交換政治觀點。所以比起同溫層的回聲效應,會覺得比較能掌握大環境的選舉動態。我們仨今年也剛好分別投給台北市的三個主要候選人。另外,一個弟弟有投票,一個出去玩了。

但畢竟我沒有真的投入選舉,也沒有政治人脈,純粹就是一個台北人在電腦前面掌握選情。我大多數關於台灣選舉的知識,是約莫十年前,姚人多的「社會學導論」跟「台灣民主化」課上學到的。之後就是個人體驗。

背景交代完成。以下雜談。


  1. 選前若看推特,你還以為民進黨要大獲全勝了。
    • 從外部看來,寒蟬效應加上沉默螺旋,讓民進黨&民進黨支持者大幅預期落空。
    • 野島剛這篇文章也提到:「這次選舉,民進黨重要的縣市全都輸掉了,總歸而言結果是大輸。這樣的結果大約在一、兩週前我就曾經提出觀察,但我得到的回應是,有些綠營的專家跟媒體跟我說,我的預測不是主流意見、我的觀點比較特別,或是跟我說日本人怎麼會這麼悲觀。」
    • 地方選舉一向不是民進黨的強項(議題設定比較難拉到中國因素),我就不懂大家怎麼可以那麼樂觀。
    • 選前被許多民進黨支持者批評的小笠原欣幸的選舉預測,選後被許多非民進黨支持者認為是「神預測」。但最值得討論的是:一個月以來(小笠原教授的貼文時間是 10/26)的選舉態勢,沒有真的太大變化。
  2. 雖然許多人認為民進黨這次是大敗,但我倒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就是正常發揮,回到跟 2018 年一樣的狀況。
    • 關於這點,我跟沈伯洋的看法接近:「說簡單一點,就是回歸地方選舉的常態,唯一比較不一樣是投票率又更低了一點。⋯⋯如此一來,投票率一低,真的就是回歸地方基本盤。而勝敗就看兩黨各自的地方整合能力了。」
    • 這次民進黨「輸掉」的縣市,在 2014 年都是藍營的: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2014 年,是太陽花運動後首次的大型選舉,沒記錯,也是民進黨地方選舉表現最好的一年。
    • 身為台北人,我不敢妄論,基桃竹是否真的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下更好或更糟,所以我的觀點比較粗暴一點:整體選情的不利+政治明星的缺乏,就讓基桃竹回歸基本盤,而這個基本盤就是藍大於綠。新竹市最終的棄保,就是藍營歸到白營去了。
    • 而且若從中央社的議員當選名單來看,與 2018 年相比,國民黨的全國議員席次是微幅下降,民進黨微幅上升。柯文哲的 TMD 在議員席次上略有斬獲,但全國仍只拿下 4% 的得票率(跟 2020 年立委選舉相近)。對於對柯文哲由愛生恨的我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代表 TMD 在全國的得票率大概就到這裡了。
    • 而議員的當選名單,也是我對於台灣政治未來比較樂觀的原因之一。譬如,在大安文山這個標準鐵藍區,抱持進步立場的苗博雅可以拿下大約 10%(排名第二)的得票率,顯示出政治板塊多少還是有在往好的方向鬆動。苗博雅在當選感言中也提到說,進步有時候是螺旋向上的,進三步,退兩步。我也跟她一樣樂觀。
    • 但雨刷高票當選,我⋯⋯然後大安文山第三高票,是當年反同婚公投的發起者之一曾獻瑩⋯⋯
  3. 台北
    • 我跟我爸(泛藍)都認為,台北市這次陳時中選得比想像中好。最終沒有發生棄保效應(4:3:2.5)的結果,就讓蔣萬安順利當選。另外,我跟我爸選前都認為,蔣萬安真的很弱。
    • 比對小笠原教授的預測,反而可以看得到陳時中的名次從第三攀升到第二。
    • 選前我跟我爸討論過,民進黨會怎麼利用陳時中這顆棋時,我們的觀點有點不同:我爸認為陳時中應該去選新北,因為陳時中的「氣質」比較不符合台北市人的喜好;而我認為陳時中會選台北市,因為民進黨對今年選舉的定位之一,就是「對於政府防疫」的評價,而首都讓陳時中選,就是要彰顯這個主張。
    • 延續上面一點,我們其實當時有討論過,若讓民進黨新北、台北候選人互換,對民進黨的選情會不會比較好。從事後論,我覺得陳時中在新北的票數應該會高一點,林佳龍選台北應該會落居第三,但讓侯友宜打敗陳時中,反而有可能會讓侯友宜氣勢更旺。劍指2024的機率更高。
    • 題外話,我們仨都認為,侯友宜跟盧秀燕的境界,最高就是到地方首長等級。(請視為一種台北人的傲慢觀點)
    • TMD 在台北市的得票率不到 10%,共得到四席議員。我個人覺得柯文哲的期中考不算考得好。但也不是會死當的期末考就是。
  4. 其他縣市
    • 新竹市最終很明顯發生棄保。但我跟我爸都看不大懂高虹安到底怎麼當選的。不過光看議員,新竹市 TMD 有將近 12% 的得票率,應該是全台最高。
    • 桃園市、基隆市國民黨贏得都比我們想像中的多。
    • 我們都認為,林智堅如果沒有倒的話,民進黨很有機會守住桃園市跟新竹市。但政治明星就是這樣,稍微髒髒的就不行。(對照組:苗栗縣)
    • 時代力量大概要消失了,不勝唏噓⋯⋯
  5. 公投複決
    • 如預期的沒過,門檻實在太高。而且有趣的是同意與不同意照著藍綠光譜走。當然這跟原本藍綠的支持者輪廓也相符。但蠻可惜的。(補註:王宏恩教授有跑數據出來證實,這次公投唯一的決定因素是黨派支持,而非年齡、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
    • 選前一直有看到一派說法,是說因為大腦到了 20 歲才發展完全,所以 18 歲不應該有投票權。身為腦科學的擁護者,每次看到這種生物決定論的觀點,我覺得都很不齒。(另外一個歪理就是說什麼男性在外打獵,女性顧家是演化的結果⋯⋯)若是要用大腦成熟程度來評判能不能投票,那應該有一半人都不該有投票權吧(很壞)。對我來講,選舉是一種「體驗」,只有投了才有感覺。讓刑法與民法的「成年人」標準一致,本來就是應該的。
  6. 雜感
    • 有看到朋友在說,選舉是不是就是在選「貪污」。我會持平一點講,選舉選的是一種「關係跟感覺」的綜合體。對於同溫層內,(所謂的)腦力密集的選民我輩,我們認為選舉重要的是那些進步價值、政策,所以我們的投票傾向就會投給「心目中」最接近我們理想的候選人;但事實上,就是有不少選民對於投票的主要選擇邏輯,不是如此。每一個人的投票傾向,就是不同比例的不同因素所組成的。
    • 若說我輩是站在「progressive」(多數翻成「進步」,但多少代表正面的價值判斷;中性一點講就是「革新」。)的立場在選舉,也有一群人是站在「conservative」(保守)、維持現狀的立場去投票。
    • 除了 progressive vs. conservative 之外,還有理想與務實的對抗,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進步價值,更多人在乎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畢竟那些價值可能對你我很重要,但是對不少人而言,沒那麼重要。但他的一張票,仍然等於你的一張票。
    • 點播一首〈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雖然有點戲謔,但這是事實。你在乎的事情,在其他選民眼中就只是過眼雲煙。反之亦然。
    • 當然,台灣的選舉最核心的要素「中國」,也是影響選民的因素之一。不過在今年地方選舉,中國因素感覺上沒啥作用。這也是民進黨需要檢討與注意的地方。(當然地方選舉,本來就「不一定」要考量中國因素)
    • 2014 年太陽花的選舉大浪,所塑成的政治地景大致成形。而當時產出的浪花,也就消失在潮起潮落之間。
    • 蔡英文時代的結束。值得觀察民進黨後續的路線。
    • 有些綠營的朋友會說,沒關係重點是 2024 年選舉,我覺得是鴕鳥心態。台灣現在每兩年選一次舉,確實有其鐘擺效應,但如果沒有檢討核心問題的話,依照現在的盤勢,2024年民進黨還是有輸的可能。
  7. 反思
    • 我自己身為「中間偏綠、反對國民黨」的選民,我覺得今年選舉最大的警訊是:部分偏激民進黨支持者,真的是在敗票。一直用最高標準去檢討那些明明算是同一邊的人,不過只是檢討一下民進黨,就被狂攻擊;這麼一來,就是讓討厭民進黨的人變得更多。畢竟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盡可能拉到最多夥伴,本來就是選舉的勝利方程式,我不覺得現在部分偏激民進黨支持者的作法,是合理的。
    • 具備堅定立場的選民,在微觀層面,對黨是利大於弊,因為黨不用擔心你會倒戈;但在巨觀角度來看,很可能是弊大於利,因為他們為了證明自己對黨的忠貞,一直在說:「你不夠格當民進黨的支持者」,把許多立場比較游移的人推到支持者的圈圈之外。
    • 當然這不一定是民進黨中央的操作,也先不討論會不會中共潛藏的網軍這種陰謀論。但結果論就是,2022年選舉的主軸之一,就是「討厭民進黨」與否。
    • 我看到一些臉書友人在選後 PO 出其他人的選舉分析,並加上自己的註解,也看得出他是投給反民進黨的。在選前,好像比較難看到這樣的言論,我想這就是某種沉默螺旋。
    • 回到雜感裡面講到的,我覺得如果各位朋友們希望讓更多人接受你的政治理念,比較理想的不是貶低不同價值觀的人,而是從異中求同。就我這幾年在家裡寧靜政治革命的感想是,他們不是不會變,但變得很慢而已。
    • 激起對立看似輕鬆畫出壁壘,明確分別敵我,少了溝通的成本,並隱隱然顯示出自己在價值觀上的優越;但政治與現實生活裡,反派與正派、正確與不正確的定義有時候很模糊。這些時間,看了身邊一些朋友在選舉,深深覺得,選舉要光靠空談理念是很難的,有更多的地面戰與肉身碰撞加上運氣,才有機會獲得好的成果(推薦閱讀:機智選戰生活,沒記錯是阿苗的幕僚寫的。)
    • 另外,身為常常被調侃的台北市選民(苦笑)、我在思考的問題是,有些人會用「智力測驗」去定義選舉,到底是好還是壞?我的結果論是:「壞」。因為這個行為存在著價值觀優越與否、存在著劃分界線,分辨你我。雖然我自己並不會因為被這樣檢討而改投國民黨啦,但我相信可能有人會(或投給 TMD)。這背後的邏輯是:「為什麼要把我分到那一邊?」會產生某種歸屬感的焦慮。
    • 簡而言之:檢討自己、檢討政治人物,但不要檢討其他選民。持續期許並努力,讓台灣的未來航向我們想要的方向。